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践行讲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旨在强调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人,更要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育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月26日下午,永利官网组织2024级法学专业学生前往九江市周敦颐纪念馆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溯本求源:在理学发祥地感悟辩证智慧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分三批缓缓步入这座承载历史厚重的周敦颐纪念馆。馆内精心策划的展陈布局,将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轨迹具象化呈现:青铜器皿上的斑驳纹路诉说着千年前的哲思,数字化影像技术动态还原其讲学场景,立体雕塑一代圣贤定格了这位理学先驱在庐山濂溪书院著书立说的历史瞬间。同学们认真聆听了周敦颐的生平事迹,驻足观看了再现周敦颐一生的宝贵文物、图片、视频等资料,深刻领悟着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品质。

面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时,讲解员说道:“我们纪念馆的参观线路就是按太极来设计的。起点亦是终点;终点亦是起点。”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蕴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通过沉浸式研学,师生共同探寻周敦颐思想体系中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契合点,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
互鉴共生:知行关系中的中西文化诠释
纪念馆参观完成后,在交翠亭前,同学们围绕“周敦颐思想中的格物致知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展开讨论,最后指导教师成良霞博士进行了深入总结:“周敦颐的格物致知与马克思的实践论存在三个相通点: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周敦颐的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的探究来获取知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只有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研究,才能获得对事物道理的认识。马克思的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通过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等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周敦颐的格物致知通过不断地格物,使人们积累对事物的认识,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到对其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论强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周敦颐认为格物致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对更多事物的格物,对事物道理的认识会不断扩展和深入,并且这种认识会反馈到新的格物过程中,不断循环提升。马克思的实践论也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推动认识的深化,而深化后的认识又指导新的实践,实践与认识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更要挖掘其超越时空的真理因素。”通过实地探访理学宗师周敦颐纪念馆,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脉络,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双向提升。

守正创新:以唯物史观解码文化传承密码
最后全体师生集体朗诵周敦颐的名著《爱莲说》,在声波震动中完成对“君子人格”的具身认知,架起连通古今的精神桥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隐形传承的目标。本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运用“传统文化现场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的双向解读模式,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文化人”的理论品格。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课为契机,努力成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积极推动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忠实践行者。既要守护文化根脉中筑牢信仰之基,又要在推进理论创新中把握时代脉搏。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在探索中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积极构建课堂叙事性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持续探索“第二个结合”的育人路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的思想动能。
通讯员:成良霞 审核人:谢伏华
责 编:付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