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的改革方向,推动“大思政课”建设,3月24日,在艺术学院艺术楼104教室,面向艺术A2481/82/91班学生,永利集团永利官网况永贤副教授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科学实践观”为题,主讲了一场融理论深度与生活温度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示范公开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听课观摩。本次公开课以“廓清旧实践观迷雾,照亮科学实践观之路”为目标,通过课前学生微视频展示导入、课堂问题链驱动、课后教研室共同研讨,构建起“认知—探究—反思”的立体化教学场景,立足破解思政课“理论悬浮”困境,为思政课如何讲透“原理”提供了新思路。

课程以学生自主创作的“哲学伴我行——寻找生活中的哲学光影”微视频展播拉开序幕。学生用镜头聚焦日常生活学习的诸多场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实践哲学的存在。这些源自生活的影像,直观呈现了实践的多样性,却也暗含着“为何有的实践高效、有的实践盲目”的困惑。况老师在点评中肯定了学生“从课桌走向讲台,从屏幕照进思想”的实践意识,同时巧妙设问引发思考:“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知行合一’,而视频中同学们记录的这些生活实践是否都体现了科学的实践观?为什么有些努力会陷入盲目呢?”同时指出,微视频中呈现的“目的与手段”“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社会”的隐藏矛盾,正是理解新旧实践观分野的关键。此切入点,不仅成功将学生的日常经验引向理论思考,还为课堂理论剖析埋下生活伏笔。结束微视频展示之际,况老师耐心指导学生给同伴的微视频复评打分,再次点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此举赢得听课老师们一致好评。

况老师的课程讲授以问题链形式逐渐铺陈开来,围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实践观不科学”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从哲学史脉络展开剖析,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践行”思想着手,以黑格尔“实践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为例,援引费尔巴哈“实践是卑贱的利己活动”的观点,说明了唯心主义实践观的“云端漫步”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地面爬行”,揭示旧实践观因缺乏社会历史维度,从而陷入历史观的“断裂地带”,所以需要我们破除旧实践观的这三重迷局,在破局中探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密码。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揭示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在阐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时,况老师以教材为纲,提炼出实践的三大核心特质: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通过“案例讲解——概念辨析——理论回归”的循环模式,将抽象化理论具象化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踩在大地上的实践、带着思想的实践、生长在时代中的实践,并将此科学性和时代性诠释内化于心,抽象的原理在师生问答中变得可触可感。

示范课结束后,参加听课观摩的教师们展开深度教研讨论,大家充分肯定了况老师本次公开课的精彩之处,同时每位教师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环节设计、教学效果等不同维度交流了见解。“课程最动人的地方,是将教材上的实践观转化为学生眼中的生活智慧,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思想中去’的理念。建议以后可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增强理论的文化亲和力。”“案例教学与问题链导向效果较好,尝试‘课前微视频互评’环节,让学生在评价同伴作品时提前进入思辨状态,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很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借鉴!”“‘微视频展示导入——问题链驱动—互动生成’的设计,形成了‘经验感知——理论解构——现实应用’的闭环,很好地体现了况老师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看,‘用生活案例理解理论’的目标已达成。建议后续可以布置‘实践改进计划’作业,让教学效果延伸课外,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课后老师们的交流讨论,极大地帮助大家不断拓展教学思路和精进教学方法。
况老师这堂示范课不仅是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的生动诠释,其意义在于展现“以理服人、以思启智”的教育本质。当“哲学光影”照亮每个日常实践,当科学的理论转化为行动力量,这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示范课,便完成了它最动人的使命——让真理在生活中扎根,让青春在实践中闪光,让“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学风得到最佳践行。
通讯员:卢小驰 审核人:谢伏华 廖为仁
责 编:付步云